中科合成油:掌握核心技术 让煤制油走向产业高地
2020/12/2 9:34:52
近日,中科合成油内蒙古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内蒙古中科合成油)投资1个亿的费托重油流化热解及裂化中试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投料试运行并产出合格油品,成功实现将煤制油副产物“变废为宝”,标志着我国煤间接液化技术再次迎来创新突破。
内蒙古中科合成油自2012年成立以来,共获得56项科技成果,并全部实现成果转化,科技成果年平均转化数达到了6.2项。在煤制油领域为国家抢占煤制油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位置赢得了一席之地。
科技创新 提升工艺装备升级
煤间接液化技术1923年起源于德国,后石油工业的兴起导致煤制油装置关闭。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长期受到国际制裁和石油禁运,南非开展了煤间接液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个将煤间接液化技术工业化的国家。目前,全世界有10多个国家都在研制煤间接液化技术,但绝大多数未实现工业化应用。煤间接液化技术最成熟先进的还属南非。
基于富煤、贫油、少气的国情,几十年来,我国对煤间接液化技术的研究从未间断。
催化剂在煤炭间接液化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性能好坏直接决定了煤炭间接液化工艺的成败与效益。但是,煤制油中的催化剂生产技术和市场长期被南非的SASOL公司和荷兰SHELL公司等少数几家大公司封锁,导致中国的煤制油成本过高,以煤制油替代战略实施困难。因此,只有实现催化剂技术的自主创新,才能降低煤制油的成本,实现替代能源经济可行。
2012年11月,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注资成立内蒙古中科合成油,作为自己的研发基地之一,专业从事催化剂生产和销售、基础研究、分析检测和实验室技术放大。
经过几年的创新发展,内蒙古中科合成油已实现催化剂的大规模生产,已建成的投产1.2万吨/年催化剂厂,所生产的催化剂已成功应用于包括神华宁煤 400万吨/年、山西潞安100万吨/年和伊泰杭锦旗100万吨/年等三个百万吨级煤制油商业示范厂和两个16万吨/年煤制油示范厂,并为大型煤炭间接液化商业化项目提供相关技术支持。截至2019年底,内蒙古中科合成油实现销售收入约12.27亿元,净利润约7.15亿元。
内蒙古中科合成油自创立之日起,就积极开展催化剂制备工艺优化、装备制造技术提升、环保工艺改进和高新技术服务等四个方面的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活动。内蒙古中科合成油与母公司下设的其他两个研发基地(北京研发基地、太原研发基地)共同组成以煤制油技术基础研究、工程设计与技术开发、项目产业化和大型装备国产化等方面的无缝对接产业支撑平台,支持自主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同时,为进入国际技术市场,三个研发基地共同搭建了国际专利体系,形成了对大规模煤制油产业强有力的系统技术支撑体系。
延长产业链,煤炭价值进一步放大
向下游化工品转化的好处,除了可以提升煤炭清洁利用水平,还能将煤炭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放大。
创新是企业不断成长的动力源泉。
内蒙古中科合成油建立了煤质分析测试中心、产品分析测试中心和环境监测中心三大功能实验中心,通过一体化的高效产学研技术创新和完善的产业化支撑系统建设,实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无缝对接和高效运行,极大地推进了国家和地方整体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规划进程,实现煤化工行业的节能减排和技术升级。
在产品选择性和催化剂的转化效率方面,内蒙古中科合成油已经大大超过国际目前的水平,使得与中国谈判近10年的南非Sasol公司全面退出中国煤制油市场。内蒙古中科合成油成为继南非SASOL和荷兰SHELL公司以后第三家实现煤炭间接液化规模化生产的企业。
为满足首批启动的千万吨级煤制油商业化示范项目对催化剂的需求,内蒙古中科合成油建设了48000吨/年煤制油催化剂及产业化支撑项目(首期12000吨/年),以金属、硝酸、液氨为主要原料制备费托合成催化剂。项目总投资约41亿元,其中一期工程投资约11.3亿元。目前,采用中科合成油自主研发的高温浆态床合成油技术建成的内蒙古伊泰和山西潞安16万吨/年合成油示范厂已连续稳定运行9年多。它的建设对于提升地方产业化水平、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煤化工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内蒙古中科合成油以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间接液化工业化技术为目标,开展费托合成催化剂的基础研究、工程技术开发、工业生产技术开发以及油品加工工艺技术、煤炭间接液化工艺技术集成、煤炭间接液化后续化学品加工、煤分级液化新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突破煤间接液化合成油技术产业化发展瓶颈,从技术和人才队伍上支撑煤炭间接液化示范厂建设运行和百万吨级合成油商业厂的实施,不断推进煤间接液化工程化和大型化进程,培育我国煤间接液化合成油及相关技术的核心竞争能力,保持我国煤间接液化技术的领先地位,为国家实施石油安全保障和石油替代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鄂尔多斯市科技局)
内蒙古中科合成油自2012年成立以来,共获得56项科技成果,并全部实现成果转化,科技成果年平均转化数达到了6.2项。在煤制油领域为国家抢占煤制油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位置赢得了一席之地。
科技创新 提升工艺装备升级
煤间接液化技术1923年起源于德国,后石油工业的兴起导致煤制油装置关闭。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长期受到国际制裁和石油禁运,南非开展了煤间接液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个将煤间接液化技术工业化的国家。目前,全世界有10多个国家都在研制煤间接液化技术,但绝大多数未实现工业化应用。煤间接液化技术最成熟先进的还属南非。
基于富煤、贫油、少气的国情,几十年来,我国对煤间接液化技术的研究从未间断。
催化剂在煤炭间接液化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性能好坏直接决定了煤炭间接液化工艺的成败与效益。但是,煤制油中的催化剂生产技术和市场长期被南非的SASOL公司和荷兰SHELL公司等少数几家大公司封锁,导致中国的煤制油成本过高,以煤制油替代战略实施困难。因此,只有实现催化剂技术的自主创新,才能降低煤制油的成本,实现替代能源经济可行。
2012年11月,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注资成立内蒙古中科合成油,作为自己的研发基地之一,专业从事催化剂生产和销售、基础研究、分析检测和实验室技术放大。
经过几年的创新发展,内蒙古中科合成油已实现催化剂的大规模生产,已建成的投产1.2万吨/年催化剂厂,所生产的催化剂已成功应用于包括神华宁煤 400万吨/年、山西潞安100万吨/年和伊泰杭锦旗100万吨/年等三个百万吨级煤制油商业示范厂和两个16万吨/年煤制油示范厂,并为大型煤炭间接液化商业化项目提供相关技术支持。截至2019年底,内蒙古中科合成油实现销售收入约12.27亿元,净利润约7.15亿元。
内蒙古中科合成油自创立之日起,就积极开展催化剂制备工艺优化、装备制造技术提升、环保工艺改进和高新技术服务等四个方面的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活动。内蒙古中科合成油与母公司下设的其他两个研发基地(北京研发基地、太原研发基地)共同组成以煤制油技术基础研究、工程设计与技术开发、项目产业化和大型装备国产化等方面的无缝对接产业支撑平台,支持自主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同时,为进入国际技术市场,三个研发基地共同搭建了国际专利体系,形成了对大规模煤制油产业强有力的系统技术支撑体系。
延长产业链,煤炭价值进一步放大
向下游化工品转化的好处,除了可以提升煤炭清洁利用水平,还能将煤炭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放大。
创新是企业不断成长的动力源泉。
内蒙古中科合成油建立了煤质分析测试中心、产品分析测试中心和环境监测中心三大功能实验中心,通过一体化的高效产学研技术创新和完善的产业化支撑系统建设,实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无缝对接和高效运行,极大地推进了国家和地方整体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规划进程,实现煤化工行业的节能减排和技术升级。
在产品选择性和催化剂的转化效率方面,内蒙古中科合成油已经大大超过国际目前的水平,使得与中国谈判近10年的南非Sasol公司全面退出中国煤制油市场。内蒙古中科合成油成为继南非SASOL和荷兰SHELL公司以后第三家实现煤炭间接液化规模化生产的企业。
为满足首批启动的千万吨级煤制油商业化示范项目对催化剂的需求,内蒙古中科合成油建设了48000吨/年煤制油催化剂及产业化支撑项目(首期12000吨/年),以金属、硝酸、液氨为主要原料制备费托合成催化剂。项目总投资约41亿元,其中一期工程投资约11.3亿元。目前,采用中科合成油自主研发的高温浆态床合成油技术建成的内蒙古伊泰和山西潞安16万吨/年合成油示范厂已连续稳定运行9年多。它的建设对于提升地方产业化水平、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煤化工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内蒙古中科合成油以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间接液化工业化技术为目标,开展费托合成催化剂的基础研究、工程技术开发、工业生产技术开发以及油品加工工艺技术、煤炭间接液化工艺技术集成、煤炭间接液化后续化学品加工、煤分级液化新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突破煤间接液化合成油技术产业化发展瓶颈,从技术和人才队伍上支撑煤炭间接液化示范厂建设运行和百万吨级合成油商业厂的实施,不断推进煤间接液化工程化和大型化进程,培育我国煤间接液化合成油及相关技术的核心竞争能力,保持我国煤间接液化技术的领先地位,为国家实施石油安全保障和石油替代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鄂尔多斯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