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来到通辽科技企业孵化器官方平台!
高效绿色防控技术为内蒙古向日葵产业保驾护航

2020/12/1 9:49:11

    向日葵作为内蒙古第一大油料作物,以巴彦淖尔市、赤峰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兴安盟的种植面积居多,播种面积占全区向日葵总播面积的70% 以上,产量占全区总产的80%以上。然而,随着向日葵种植年限的增加,各种植区作物结构单一,轮作倒茬困难,使得向日葵土传病害如菌核病、黄萎病、列当等病害的发生呈现日益加重的趋势,严重限制了向日葵产业的发展。

    向日葵黄萎病由于在我国出现时间较晚,此前对其发生流行规律缺乏必要的了解,生产上也缺乏经济有效的防控技术。为此,在国家特色油料(向日葵)产业技术体系和内蒙古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的资助下,内蒙古农业大学联合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通过“向日葵黄萎病发生规律、互作机制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项目的实施,聚焦向日葵黄萎病,对其发生规律、互作机制以及防控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集成了向日葵黄萎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项目成果荣获2019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该项目首次确定了大丽轮枝菌是我国向日葵黄萎病的唯一病原菌,明确了我国向日葵黄萎病菌的生理小种,优势亲合组和交配型;首次从同一品种携带的黄萎病菌中鉴定出两种不同的交配型,预示着我国向日葵黄萎病菌存在有性生殖过程,这一结果也是国内外的首次发现。首次简析了黄萎病菌的致病机制,以及利用诱抗剂和弱毒菌株诱导向日葵抗性建立的分子机理。明确了向日葵黄萎病发生规律,系统的研究了病菌的侵染过程,首次确定了种皮是种子带菌主要部位及其在初侵染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种子带菌及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快速检测体系,并利用上述体系对向日葵黄萎病进行预测预报。明确了向日葵黄萎病发生程度与土壤环境条件以及种植密度、灌溉频率、肥料配比、轮作对象的选择等栽培条件的关系,为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该项目首次集成了以“病原监测+抗病品种+种子处理”为核心,以推迟播期、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减少浇水次数等农业措施为辅的向日葵黄萎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经过多年田间验证,平均防效达到85%以上。

    2014年10月,由内蒙古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相关专家对项目组起草制定的《向日葵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的地方标准进行了审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技术规程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符合我国“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植保理念,对内蒙古地区向日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2016年,经自治区科技厅组织中国农业大学等有关专家进行了鉴定,专家一致认为“向日葵黄萎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项目的整体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6~2018年间,项目成果在内蒙古、新疆、宁夏、河北4个省(自治区)的8 个市和19个旗县累计推广329.51万亩,挽回经济损失约7.4亿元,实现新增产值约11.9亿元。经过连续多年的推广应用,向日葵黄萎病的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逐步减轻,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显著。

    针对向日葵黄萎病进行的绿色防控,不仅使得农民节本增收,而且助推了内蒙古向日葵主产区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内蒙古向日葵产业实现稳健发展的最终目标保驾护航。

         (内蒙古科技厅成果转化处 科技奖励服务中心)